医院新闻

医共育心护健康,联学两会谱华章

发布时间:2025-04-01编辑:

为深入学习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3月20日下午,校医院党委、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联学共建学习会在校医院六层606会议室召开。校医院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教职工代表以及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成员、教职工代表参加会议。会议由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书记刘甡主持。

刘甡领学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心理健康教育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政府工作报告关于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工作任务,并就如何开展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分享交流。他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涉及个体心理健康成长和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在健康中国、平安中国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促进个体身心健康的重要途径,也是社会治理体系的关键因素。高校工作者应当深入理解心理健康教育与“五育并举”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短板,认真分析大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同服务对象的不同特点,各支心理健康教育专业队伍的专业优势,广泛凝聚共识,加强交流合作,整合优势资源,共同为师生生命健康教育、大学治理机制和交叉学科建设等方面做出贡献。

校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汤欣就业务工作作交流。她表示,校医院当前工作聚焦三大板块:基本医疗服务、公共卫生服务和公共医疗管理。她强调,心理健康服务应“关口前移”,通过早期筛查与干预,避免心理危机进一步恶化。国家当前强调健康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重点要从疾病治疗向健康促进转变,从治已病向治未病延伸,校医院应在师生心理健康服务中发挥更大作用,并通过与学科交叉融合,推动心理健康教育落地实施。

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委员陈晓晨围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交流。她提出,心理健康教育不应仅关注学生群体,还应拓展至教师和辅导员等,因其长期面临情绪劳动和高强度工作压力,易出现职业枯竭。她还提到,人工智能技术为心理健康教育带来新契机,但过度依赖人工智能可能削弱真实的人际关系,建议探索人机协作模式,以技术为辅助提升服务效果。

校医院心理医生马红梅结合多年临床经验,分享了心理门诊工作的现状与挑战。她介绍,心理门诊日常工作包括焦虑抑郁障碍的诊疗、学生心理问题相关的休学/复学评估以及严重心理危机的干预。近年来,师生对个性化心理服务的需求显著增加,存在着部分学生在大学前已有焦虑抑郁发作史,服药不规律,导致病情反复,甚至影响学业和毕业。不同阶段面临着不同的心理挑战,比如大一新生面临环境适应与生活方式转变的压力,大二及以上学生易受同伴竞争、人际关系、学业及就业焦虑困扰。她建议,应加强心理健康科普教育,提升师生对心理问题的认知,鼓励早筛查、早干预,提高治疗依从性,以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与学业发展。

心理学系副教授李洁围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医生如何和患者开展沟通分享心得。她认为,心理健康无法通过单纯说教实现,而应融入日常工作,提升师生心理素养。她以校医院与心理学系的合作为例,强调学科交叉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建议通过选修课或实习项目深化合作。李洁还强调,医生与患者沟通需注重科普与信任建立,帮助患者了解求助途径,减少病耻感,从而提升服务效果。

自由交流环节,与会人员围绕2025年全国两会精神,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难点展开热烈讨论。与会人员一致认为,未来应通过加强合作,探索更多服务模式。

校医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王红军作学习总结。他表示,本次联学活动内容丰富,效果突出,双方达成了广泛共识。健康教育的目标与任务要从传统的治病模式向预防未病模式转变,普及健康理念和知识就显得尤为重要。要充分认识到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与痛点,共寻解决方案。双方可以整合资源,探索联合开发生命教育选修课程,推动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发展。

未来,校医院党委与教育学院和心理学系党委将在后续工作中加强联系,共同推动心理健康服务落地人大,为健康中国、平安中国、教育强国建设贡献力量。

欢迎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